Thomas Andersen Rix教授(丹麦Aalborg大学医院)在EUROPACE 2013年会上报告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可降低心房颤动(房颤)发作风险,但相关风险为U形曲线,在摄入量中等时风险最小。

【名家访谈录】
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及消融的个体化--刘兴鹏教授访谈
刘兴鹏教授:主任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复杂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和室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导管消融治疗以及心脏性猝死的相关研究。《国际循环》记者于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心房颤动论坛期间对其进行了采访。
------------------------------
<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
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目前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房颤的维持是靠很多个波在随机运行的,即所谓的多发子波折返;还有一种认为房颤由一些病灶在驱动(或者是转子,或者局灶)。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病史不太长的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可能是靠转子或者病灶驱动,其中转子大概占70%左右,局灶占30%左右。病史特别长(比如10年)的永久性房颤是否靠转子维持,目前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它的机制会非常复杂。
<持续性房颤消融的个体化>
这仍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根据文献报道有如下方法:一是根据房颤的消融过程中房颤是否终止,如果房颤终止,就解除手术,如果消融过程中一直存在房颤,可能就需要做很激进的消融,这是一种粗略的个体化。二是针对机制,我们中心正在尝试在肺静脉隔离之后用伊布利特,使房颤的波变得规律,从而使一些病灶容易得以显现,然后再针对病灶消融。这样有些患者可能只需要肺静脉隔离,有些患者需要肺静脉隔离后再进行碎裂电位消融,还有一小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肺静脉隔离、碎裂电位再加上线性消融,这也是一种个体化。
最贴近机制的个体化消融是转子的消融。CONFIRM试验结果显示,根据在左心房中标测转子的位置去针对性地消融转子,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单次消融成功率是很高的,这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具有个体化的一种消融策略。因此,持续性房颤消融的个体化归根结底还是房颤维持机制的问题:如果房颤的维持机制确实是驱动,那么个体化消融才有可能,如果房颤的维持机制是多发子波的折返,那么个体化消融就无从谈起,可能只能通过线性消融来阻止房颤的复发。
>>请登录国际循环网www.icirculation.com,聆听更多专家访谈录音,浏览中英文对话全文。
【JACC精选】
◆双对吻球囊治疗远端左主干病变优于Culotte支架术
------------------------------
DKCRUSH-Ⅲ研究纳入419例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受试者,随机分配接受双对吻(DK)挤压或Culotte支架置入术,主要终点为1年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Culotte组MACE发生率显著较高,主要归因于靶血管血运重建增加。Culotte组侧支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2.6%,DK组为6.8%。这些结果表明,DK应成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优先选择。J Am Coll Cardiol.2013;61(14):1482-1488.
◆STOP AF关键试验
------------------------------
Packer及同事开展STOP AF关键试验中,随机分配245例症状性阵发性AF且既往≥1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接受冷冻消融治疗(163例)或抗心律失常治疗(82例)。12个月时, 9.9%的冷冻消融治疗患者和7.3%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治疗成功。该研究提示,冷冻球囊消融是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选择。J Am Coll Cardiol.2013;61(16):1713-1723.
◆过去20年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类型变化
------------------------------
Fokkema及同事描述过去20年间,瑞典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患者的特征和结果。SCAAR(瑞典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注册)研究中,1990~2010年接受首次PCI的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从60岁升至67岁。以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就诊的患者比例分别从27%和6.2%升至48%和32%。1年死亡率从1990~1995年的2.2%升至2009~2010年的5.9%。J Am Coll Cardiol. 2013;61(12):1222-1230.
>>详阅《国际循环》2013年5月报刊